民族樂器分為三類:管樂、弦樂和打擊樂。古箏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弦樂器,琴弦的選擇無疑是重中之重。
古箏琴弦的歷史發展。
鄭發展到秦代已經很流行了,到了魏晉,尤其是唐代。這時,鄭有十二弦和十三弦。初期以十二弦為主,唐代以十三弦為主。舊唐書音樂志:北京房五音如瑟,十三弦,這就是鄭。雜樂箏變成了十有二弦,它的音樂都是十有三弦。軋箏已經用竹片躍起,清樂箏用骨爪長寸,代代相傳。
由于缺乏元代史料,我們只能從元代歷史禮樂中了解到,在宴會上使用了遵循宋代兩端微垂的鄭。明代繼續繼承,形狀逐漸減少。
民國以后,由于大量西化的影響,弦的材質和鄭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除了傳統的絲弦十三弦小箏,十六弦的金屬弦慢慢發展起來。復音式新鄭蝶箏也發展到十八弦、二十一弦、二十五弦、二十六弦、四十四弦等。大型帶踏板調節的鄭,音域增廣,調節方便。箏弦也從金屬質改進為外纏尼龍絲,音質純凈,演奏順暢。目前國內主要有十二十一弦外纏尼龍絲弦箏。
歷史上的古箏弦經歷了幾個階段。早期,動物的肌腱通常被用作弦(鹿的肌腱),動物的頭發也被用作弦(馬尾辮)。這種弦的優點是聲音柔和,缺點是音量小,容易發音,使用壽命短。在現代,它開始被尼龍弦所取代,但變化不大。潮州箏用裸鋼絲弦代替,達到了柔和、細膩、多韻的演奏風格,音量增加,但很硬。